日期:2025-03-27 22:09:54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贵州绿之城节能环保
0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贵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后三次赴贵州考察,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2015 年6月,总书记首次考察贵州时指出,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2021年2月,总书记再次考察贵州,强调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并赋予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的重大战略使命,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2025年3月17日至18日,总书记第三次考察贵州,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十年来,黔东南州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践行 “两山” 理念,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多彩民族文化做活做好“山水”文章。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十年来,黔东南州始终坚持“生态之州、拒绝污染”,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优良生态环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9.63%,林地面积3450万亩,森林面积322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2亿立方米,四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通过多年的持续“增绿添彩”和“依法护绿”,“攒”下了喜人的“绿色家底”。 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万亩原始森林的管护背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生态保卫战。九万大山绿化造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使全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发展;环境保护法庭,“1+4+x”跨区域集中管辖环境资源类案件,建立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退耕还林补偿、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森林管护酬金补偿、创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守绿换金,雷山县成为全省首个森林碳汇交易试点县。 从源头管控、污水截留、生态修复到重点流域整治……一系列强有力的治水措施落地实施。换来的是,黔东南州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近十年连续保持100%,水环境质量全国排名逐步提升,从2019年的第10位、2020年的第8位、2021年的第4位,最高提升到2022年的第3位,稳居全国前列,常年保持全省第一。 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强化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保持稳定在98%以上。 “蓝天白云”“水清河畅”在黔东南州已成为常态。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已成为黔东南人民的生活标配。 从 “水患之痛”到“河湖安澜” “守护” 一方水,黔东南州从长远布局发力,回应民众新诉求,积极探索流域治理新模式,契合绿色发展新趋势。率先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相继推出多项治理举措。清水江、㵲阳河水质稳步提升,污染物排放对流域水体影响显著降低。 “发展与保护” 命题之下,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产出金山银山?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盯紧一处是关键。 多年来,黔东南州始终秉持生态优先原则,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要点,紧盯水生态环境治理,以“生态修复”破题,在“系统治理”上落笔,创新实施“一河一图一策”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浮岛、生态护岸等技术手段重构水生态链,打造“河滩湿地+山地林带”立体屏障,减少水土流失量,开展“零网箱”行动,投入4.5亿元,拆除全州各流域、各水库内的养殖网箱9101亩。 近年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厚植㵲阳河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优势,通过坚持综合治理、强化协作保护、强化景区联动等措施,不断加强㵲阳河流域治理与保护,持续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和人水和谐方面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12月,㵲阳河纳入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治水密码”不仅藏在自然肌理中,更写在发展方式变革里。剑河县将传统网箱养鱼升级为稻田养鱼、养虾、养蟹、养鳝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打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探索出具有剑河特色的粮食生产安全与渔业增产增收相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平衡的共同富裕新路子,2023年,亩收入比水稻单作提高了3.5倍;从江加榜梯田“稻鱼共生”,实现化肥农药零投入。凯里市依托治理后的巴拉河流域,建成集生态茶园、苗药研学、漂流体验于一体的绿色经济带,带动沿线群众增收致富。 智慧治水正赋予传统治理新动能。黔东南州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5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109项地表水和86项地下水测定资质,实时感知河流“脉搏”,无人机巡河系统精准识别排污异常点。通过智能化大数据平台,上下游16个县市实现污染源清单、应急调度方案的数据共享。 如今的苗岭侗乡,防洪墙变身生态景、观步道,昔日的黑臭水体滋养着万亩生态稻田。从被动抗洪到主动护水,从单一治污到全域治理,黔东南正用“水文章”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范式——当983条河流重焕生机,当375万各族群众因水而兴,“河湖安澜”已不仅是安全承诺,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从“绿水青山”到“幸福靠山”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进程中,黔东南州依托全州良好生态环境和传统民族文化,围绕“三山三江”,推动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及传统村落等融合发展,不断丰富生态康养、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乡村文旅等新业态,不断丰富“美丽经济”,让“两山”理念在苗乡侗寨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态保护筑基 民族村寨换新颜 黔东南州有41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省的54.82%,全国的5.09%,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遗产保存最完好、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区。近年来,对标对表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建设目标,积极推动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试点示范改革,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以来,黔东南州累计完成106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0.1%。 生态理念传承 文旅业态展新机 黔东南传统民族文化蕴含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念,从江加榜农耕智慧、岜沙“树葬文化”、锦屏文书生态文化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历代传承并不断发展。 黎平县肇兴侗寨便是生态文明理念与文旅业态的融合样本。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兴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民族文化、自然保护深度融合,打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立足肇兴侗寨“八寨一山”特色的侗民族原生文化和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将肇兴侗寨景区打造成侗族民族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积极开发山地自行车、梯田景观、药浴康养等新业态,推动生态旅游资源更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3.8%;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同比增长12.3%。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建设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入选2024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名单…… 黔东南州“山水相拥的农耕智慧(从江香禾糯、稻鱼鸭)-从江世代传承的农耕模式”作为全国6个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之一,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阶段边会上推介发布,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黔东南实践…… 生态文学创作成果丰硕,两届苗岭生态文学大赛累计收到来稿2501篇…… 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活态保护模式,使黔东南民族村寨既保持了 “千年苗寨・万载侗乡”的原真性,又培育出生态文旅等新兴业态。 生态价值转化 注入发展新活力 生态产品“确权-定价-交易”体系、创新激活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生态补偿……一条条措施、一项项举措,实现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从“有价”到“变现”的跨越,为全国民族地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黔东南样本”。 剑河县“剑蓝·碳绿”碳汇检察品牌就是最好的印证。剑河县聘请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为“剑河县人民政府碳汇咨询专家”,与贵州大学、州检察院建立全省首个“碳汇与司法办案实践教育基地”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打造“剑蓝·碳绿”碳汇检察品牌。明确“允许当事人通过认购经核证的林业碳汇方式,替代履行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碳汇补偿方式得到立法确认,碳汇司法成果得到不断深化。2022年2月,剑河县检察院办理的全省首例认购碳汇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为典型案例。2023年3月10日,全省首个“司法碳汇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在剑河县屯州村成立,并首次向林农发放碳汇红利13.7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检察新元素。 牛耕部落位于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是黎平县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典型案例。牛耕部落以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为基础,采用“牛+稻+鱼+鸭”的传统生态循环方式发展有机农业,建设生态种子博物馆,保存原始稻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开发12种“有牛米”有机产品,搭建“牛棚客栈”,发展传统牛耕文化生态旅游,将特有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2018年“牛耕部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被列入贵州省省级农业园区。截至2023年,“牛耕部落”种植有机稻谷8750余亩,有机蔬菜1600余亩,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致富1397户5376人。 㵲阳河、清水江获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命名…… 先后创建6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创新实践基地…… 发出全省首份《碳汇认购令》,剑河、台江、丹寨3县获签发首批省级碳票…… 台江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天柱县成功申报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黔东南州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果丰硕。 翠岭含烟千嶂秀,清泉漱石万籁幽。如今的黔东南,既有“三山”的层峦叠翠,又有苗寨侗乡的烟火人家,构建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良性循环,黔东南州正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靠山。